去年5月,国家层面专门发布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文件,一年来,全国已有20余省份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改革方案,这些省份明确支持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在一些地方设计的方案中,大学生休学创业可保留学籍的年限被细化为2至8年不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潮流,再加上2016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攀升至765万,若含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数量,今年青年人的就业群体累计约1500万,“史上最难就业季”成为一种常态。大学生创业既能规避就业难,又能在迈向成功的路上实现“弯道超车”,一举两得。而且各级政府和高校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图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长效机制。诸多“火花”点燃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
井喷式的创业势头固然可喜,保持几分冷静与理智也十分必要。大学生创业“九死一生”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仅为2%。高校为大学生“铺路搭桥”甚好,给那些不具备创业条件,一时头脑发热,盲目跟风的学子“泼冷水”也不可少。
一方面,高校需要将创新创业纳入高校教学教程体系,开设创业必备的相关课程,引导社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为其传授“创业经”。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好必要的“预热”,才能增加创业成功的筹码。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理性看待创业。大学生创业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披荆斩棘的勇气,敢想敢干的闯劲,承担风险的担当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等。可以说,创业不是纸上谈兵,一路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坎坷,盲目的“闯一闯、试一试”必将以失败告终。
只有脚踏实地,在科学分析与精准评估自身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理性决策,才能开启成功之门。再者,争做时代“弄潮儿”也不是只有创业一条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