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主页 > 人才培养 > 概况
人才培养概况
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民办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资助专业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财政重点支持特色名校立项建设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获批国家级教改项目15项、省级教改项目5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
领导重视教学。实行教学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教学工作列入校长办公会和党政联席会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部)为基础、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本科教学工作机制。落实校领导联系教学院(部)制度,各级领导深入教学工作一线听课、查课,召开师生访谈、座谈会,全面掌握教学工作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经费保障教学。学校始终坚持财务预算优先保障教学原则,在经费来源单一、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着眼教学需要,逐年增加经费投入,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的顺利运行。
制度规范教学。建立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制定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业务流程,明确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重视教学质量管理,构建由六个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搭建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信息平台,初步实现全员、全过程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政策倾斜教学。完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坚持优绩优酬、多劳多得,注重向教师、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人员倾斜。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根据教师能力和业绩,自主组织职称评审、竞聘上岗。加大奖励力度,对在教学改革及学科竞赛、学生科研、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指导等方面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支持教师进修访学,到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并给予教学工作量、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
科研促进教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科研。组建校级科研团队18个,成立校级科研机构9个。近三年,有167项科研教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或实验项目等教学资源,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管理服务教学。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以师生满意为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强化服务意识,各部门把服务教学、服务师生作为重点工作并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坚持人本管理,建立教职工定期体检制度、辅导员住学生公寓值班制度、校领导住校值班制度;建设数据中心、统一认证、信息门户等基础平台,建成校园网一卡通、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及教学评估系统等应用系统,提高了管理信息化水平。
文化浸润教学。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弘扬以和合向上、协同奋进为内涵的“和合”文化,以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依托,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营造了“和合”育人环境,“和合”文化影响和浸润了“协和”学子,升华为全校师生的信念,成为“协和”人的共识和行为规范。升本以来,获国家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1项,省级校园文化成果奖10项。
实践互动教学。与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泉盈酒店集团等2家地方政府、31个学术机构、77家行业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校企互动,协同育人。
竞赛反映教学。近年来,学校学生竞赛荣获国家级奖494项,省级奖1303项。其中,2020年获第六届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银奖1项、铜奖3项,2021年获第七届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金奖3项,银奖1项、铜奖6项,“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国家金奖1项,银奖1项。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荣获国家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8项,省级金奖33项、银奖75项、铜奖45项。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荣获省级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第十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省级特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