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医学院104会议室举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副院长程琳主持会议,全体教师参加。
会上,副院长程琳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最新、最全面、最系统的指导纲领,为高校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向度。我们必须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中走在前、立新功。
副院长崔海燕在讲话中指出,要不断加快构建“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主题,抓好思政课教师培训,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文化自信的人讲出文化自信。
教师刘友福表示,应加强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扎根中华文化土壤,真正认识今天的中国,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思政教师邓元林、付佳提出高校要探索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理论宣传普及、媒体深度融合、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品供给、网络综合治理等各领域各环节融入新技术新手段,坚持正确的方向导向,打造高站位、大情怀、宽肩膀、硬脚板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本次研讨会深入宣传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精准性、融合性、有效性,加强了广大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为推动思政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 温朝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