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子娱乐、休闲娱乐、通宵加班等“黑白颠倒”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体睡眠自然规律不断被打破。
3月21日是第十八个世界睡眠日,今年我国的主题为“规律作息,健康睡眠”。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上广一线城市人均睡眠时间最少;56%的网友认为自己有睡眠问题,包括多梦、浅眠等。
《2018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显示,有超过7成的互联网网民关注睡眠质量,但工作压力依然是影响睡眠质量的“罪魁祸首”,超过58%的互联网用户会牺牲睡眠时间完成工作。除了工作压力外,影响互联网用户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生活压力、环境因素、个人习惯、身体原因、其他。

数据显示,失眠重度患者超六成为90后,集中在北上广等城市。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高雪梅表示:“我们看到超过六成的(重度失眠)人都是在这个年龄,25到29岁,就是我们的90后。而且他们的分布主要是在一线城市,睡得最少的是在北京,然后是广州,然后是上海。”
从行业来看,金融业、服务业、政府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从业者,比较容易失眠。高雪梅说:“最多的是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等;然后是消费、住宿餐饮文化等行业;再就是我们的政府和公共服务行业。”
针对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2018年中国的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显示,90后的睡眠均值为66.26(满分为100分),普遍睡眠不佳,呈现出“需要辗转反侧,才能安然入睡”的状态。“苦涩睡眠”占29.6%,“烦躁睡眠”占33.3%,“不眠”占12.2%,“安逸舒适睡眠”占19.4%,只有5.1%睡眠处于“甜美睡眠”。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叶京英教授指出,作为年轻人,90后应该每天有8-9个小时的睡眠,然而被调查的90后睡眠时间平均为7.5小时,低于健康睡眠时间,六成以上被调查者觉得睡眠时间不足。另外,该研究还显示,30.9%的人入睡需要30分钟以上,0.9%需要药物助眠才能入睡。
该研究显示,31.1%的90后属于“晚睡晚起”作息习惯,能保持早睡早起型作息的只占17.5%,接近1/3的人上午9点后起床。针对很多年轻人习惯性晚睡,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贵海指出,被动打破睡眠节律的习惯会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即使现在没有感受到身体不适,还是会有潜在的健康风险,年轻人需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郭兮恒表示,最好的睡眠时机是22时,若放宽时间区间,则是21时至23时之间,其中老年人21时,中年人22时,年轻人23时,最晚不超过24时。正常成年人的睡眠时长在7到8小时,最少不能少于6小时。如睡眠时长够了,但醒来后仍犯困或不精神,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就说明睡眠有问题。
调查显示,发生在睡眠期的疾病大约有90多种,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相关性也已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共识,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4倍。由此可见,睡眠的好坏与慢性疾病息息相关,是慢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孙洪强指出,一项对722位受试者的调查研究显示,与无失眠者相比较,失眠患者罹患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风险分别是无失眠患者的9.82倍和17.35倍。失眠和抑郁/焦虑互为风险因素,失眠程度越重,抑郁/焦虑也越重,反之亦然。
郭兮恒表示,有睡眠障碍的人,必须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药,用药不对可能造成更严重的睡眠障碍。
此外,郭兮恒还分享了高效睡眠小贴士:
1.白天适当户外活动、晒太阳有助于夜间睡眠。
2.黑暗环境有助于释放褪黑素,促进睡眠。
3.晚餐少吃,睡前不吃,晚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有助于睡眠,睡前不宜饮用咖啡、茶和酒。
4.早睡早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合理,如果人们每一天在不同的时间起床,这相当于每天早晨在倒时差。
5.养成规律的起床和睡觉时间,规律作息,睡眠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