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山东协和学院护理学院是在原护理系基础上于2007年成立,是学校最早设置的二级学院之一。在协和护理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下,护理学院已发展成实施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层次,拥有护理学(本科)、助产学(本科)、护理(专科)三个专业,名师精英荟萃、教学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基地。
护理学院秉承为维护人类健康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护理(专科)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护理学(本科)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211’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建设项目;2014年,获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护理学学科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1个、省专业特色学院1个。学院教师主持承担省级教改项目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特等奖3项);主编、参编教材32部。
学院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遵循科研服务教学的原则,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学院成立护理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建有3个校级科研团队。近五年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15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6项,校级科研项目26项,取得局级以上科研奖励10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专利27项。学生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6项,学院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3项,省级金奖8项、银奖18项、铜奖13项。获得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华东赛区团体三等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1项,优秀奖6项。2024年山东省学校急救技能大赛获省赛三等奖1项。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专任教师队伍。2010年,护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2011年《中医护理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17年护理学院教师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院现有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山东省优秀教师1名,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名,国家级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2009年学院被授予山东省教学管理先进集体,2011年,学院被授予济南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16年学院被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单位。
学院建有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下设基础护理实验区、临床护理实验区、人文护理实验区和模拟病区四个实验教学功能区,设置84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实验教学中心按照医院真实环境设计,充分融入医院特点和护理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2008年中心被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山东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被济南市列为学生科普实践基地。2015年,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6年,中心被评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为了确保临床教学和实习效果,学院建立了以附属医院为核心,以三级医院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新泰市中医医院、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等21所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能够满足学生见习、实习需要。
学院依托专业优势,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开展志愿服务。学院成立了“山东省南丁格尔志愿服务团山东协和学院服务队”,发挥专业特长,在社区、养老院、中小学、企业等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举办急救科普讲座和应急救护培训,累计服务总时长4万余小时,受众人数达7.5万人次,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既能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又能服务社会,体现个人价值,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连续五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服务队,201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志愿服务队。
坚持开放办学,实施协同育人。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澳门等地区的1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教师互派、学生交流、课程共建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近年来,选派10余名教师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交流深造,选送150余名学生赴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澳门等地区高校学习交流或攻读学位。
几年来,护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毕业生职业技能达标率达到100%。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7%以上;近3年毕业生初次平均就业率达到97.5%、毕业生单位满意率98.1%;护理学院学生以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护理技术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和认可。
二、人才培养
(一)专业特色
护理学院的护理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1.坚持以能力为重,强化临床护理能力培养
专业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尚德尚文”为基点,坚持能力为重,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达到“业务精良、技能精湛”的知识、能力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制定护理技能操作标准,编写出版《基础护理技能操作教程》,开发《临床护理技能综合实训》课程;依托护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医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展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验、实训、见习、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年来护理学专业学生因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而受到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坚持专创融合,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专业秉承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选修课程;推进专创融合,组织编写《护理学专业五育融合课程双创教学指南》,将双创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成立提灯视界——护理卓创学会,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学业导师、双创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进行全程指导帮扶。近年来,学生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1项,孵化项目14项,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省级金奖4项、银奖11项、铜奖5项。
3.坚持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强化育人价值
专业坚持在服务社会中育人,在回报社会中发展。开发《呵护生命,“救”在身边》等山东省在线开放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免费向公众开放,普及医学急救知识,线上选课累计达4.36万人,惠及广大民众。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学校自2005年以来的免费乡村医生培训,对乡村医生进行应急救护培训,提升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应急救护能力。学院2010年成立的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发挥专业特长,在社区、养老院、中小学、企业等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举办急救科普讲座和应急救护培训,累计服务总时长4万余小时,受众人数达7.5万人次,服务队获得“全国先进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称号。广大师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白衣天使使命,树立“忠诚敬业、竭诚为民”的专业精神,拓展提升专业育人价值。
(二)就业情况
护理学院涵盖本、专科两个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学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针的落实,学生就业率提高,就业方式也出现多元化,出现了劳动合同就业、协议就业、升学、应征入伍、自主创业等多种灵活就业方式。学院根据《山东协和学院创业就业工作方案》精神,积极落实、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成立由二级学院院长、分管院长、就业秘书以及相关班主任组成的工作小组,旨在跟踪回访学生就业信息、就业情况,毕业生对工作单位满意度,毕业生薪酬水平,积极想办法解决未能就业或者就业情况不好的学生问题。同时学院根据往年毕业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就业教育,联系用人单位举办招聘会,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走弯路。
1.研究生考试:护理学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考研情况,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考研成功率。从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考研意识,在校期间经常组织各类考研讲座,聘请国内外专家为在校学生拓展考研视野,介绍研究生学习、工作情况;邀请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同学为在校学生传授考研经验、介绍心路历程,帮助学生不断建立和强化考研意愿;借助社会办学力量,提高考研通过率。现已形成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帮扶,建立了“以考促学,以学促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护理学院考取的研究生分布于省内外各高校,如澳门科技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青岛大学等国内护理行业较为知名的高校。
2.专升本考试: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学历,学院开设在校生实践课程改革试点本科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考取含金量高的本科学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和论文答辩即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
每年针对专科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类专升本宣传、动员活动。近年来护理学院考取本科高校分布于德州学院等省内医学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