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关工委简介 上级文件 学习交流 五老队伍 理论学习 红烛引航 爱在协和 老战士在校园 双牵双育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主题教育
信仰的力量
团委 2016-10-11 10:46:11 浏览4265次
    编者的话:“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今年2月28日,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这番话,多么富于哲理、又多么鼓舞人心啊!
在中国共产党95周年生日到来之际,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5名老党员、老关工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生动事迹,就充分体现了信仰的力量!这几名“五老”,平均年龄已超过80岁,党龄都在40年以上,在关工委的岗位上都坚守了一二十年。老铁路关永成一心为青年职工搞好“传帮带”,身残志坚的老关工李远书为下一代写书搞宣讲,老战士朱瑞方倾情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老干部于联明为建设好基层关工委呕心沥血。特别是已94岁高龄、75年党龄的老关工徐超,在病床仍牵挂着贫困学生,把一生积蓄的100万元全部捐出来,设立了南通市关工委“徐超关爱基金”。他们一生坚持不懈地这样做,靠的是什么来支撑?是什么给了他们这不竭的动力?他们的答案简单而明确:是信仰的力量!他们都是在青年时代就满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矢志不渝地为祖国为人民奋斗了大半生。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也是在信仰的支持下投身于关心下一代事业。他们始终恪守入党时的誓言,用信仰净化自己的心灵,靠信仰实现人生的梦想,以信仰谱写出生命中的壮美诗章,为党旗增了光、添了彩!
这几名老共产党员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人要有信仰,才会有希望、有力量;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清风徐来  超越平凡
——南通市关工委“徐超爱心基金”记事
赵勇进  匡志森
 
阅读提示:超越平凡是一种境界。94岁高龄、75年党龄的南通市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徐超,将100万元积蓄捐赠给南通市关工委,建立了南通市关工委“徐超爱心基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他在超越平凡中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6月13日,《人民日报》以《百万积蓄献爱心》为题报道了他的这一事迹。
 

5月20日下午,明媚的阳光洒满了江苏省南通市行政中心第二会议室,南通市关工委“徐超爱心基金”首批发放仪式在这里举行。来自南通所辖县(市)区的25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分别获赠2000元助学奖励金。市委组织部部长张兆江、市关工委主任曹能新等领导,受助的中小学生及家长、老师代表出席了仪式。
仪式结束,受助学生代表和相关负责同志前往南通康复医院看望爱心基金的设立者徐超老人。这位年已94岁的老人尽管身体虚弱,见到来人高兴地在病床上坐了起来。老人得知首批“徐超爱心基金”成功发放,有25名学子受益,高兴得脸泛红光。受助学生代表向老人致少先队队礼,并献上鲜花。老人深情地还了个礼,接过孩子手中的鲜花,握着孩子的手说:“小朋友们好!谢谢你们来看我。”
 

1923年3月12日,徐超出生于启东县和合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抗战老兵。1990年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离休后,又满腔热情地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2000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今年春节后,老人因病入院,向前来看望的市委书记陆志鹏等领导郑重表示,将毕生积攒下来的100万元捐赠给市关工委,建立关心下一代基金。他说:“我是个老党员。我老了,不能去给青少年讲课了,也不能去社区当志愿者了,把这些积蓄捐出来,这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3月12日,徐超与南通市关工委签订了捐赠协议书。他躺在病床上,对身边的大女儿说:“家中抽屉里有9.5万元现金;3月的工资到卡上了;还有,抽屉里有17张存单和国债券,你抽空去银行取出来。”知父莫若女。徐老平时不止一次对女儿讲,“我的一切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把这一切回馈给人民,这钱用在贫困孩子身上最值。”女儿懂爸爸、支持爸爸。女儿说:“爸爸,放心,我会帮你办好。”
第二天,女儿一家家跑银行,办理提前支取手续,先后跑了一个星期。3月25日,在女儿的帮助下,徐老将100万元捐款如数转到南通市关工委账户上,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心愿。翌日,护士说:“昨天晚上,徐老睡得特别好。”
 
 三
老人关爱贫困学生,并非始于今日。
据市关工委小谢讲,一次收发信件,他无意间发现一封自青海省寄给徐超的信,后来得知这是远在青海山区的受助贫困学生写来的一封感谢信。至于老人为青海山区助学的贫困生有几人、助了多久、助了多少钱,至今仍不得而知。人们还知晓的是,1999年,老人得悉港闸区有学生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当即拿出2200元助学。人们还了解到的是,2008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后,老人从电视中看到这消息就立马找到组织捐款,先后捐出8000元。
徐老为贫困孩子、为公益事业慷慨解囊,而且从不张扬;对自己却近乎吝啬。徐老现在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90年代房改时买下的,水泥地、石灰墙,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张旧沙发断了一支脚仍舍不得丢掉,用一张矮凳垫上支撑着。他粗茶淡饭,几十年如一日,一直过着淡泊的生活。身教胜于言教。一直以来,两个女儿传承了勤劳节俭、乐于助人的优良家风,他对此深感欣慰。
 
 四
6月14日,南通市委做出了《关于在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向徐超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对此作出批示,称赞徐超为“‘两学一做’楷模。”
6月21日18时06分,徐超老人在南通康复医院病逝。老人像睡着了一样,神态很安详。6月23日,南通市人大常委会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江苏省关工委主任曹鸿鸣以及省、市领导敬献了花篮。
徐超捐赠100万在南通市关工委设立“徐超爱心基金”的消息不胫而走,在社会产生了很大反响。以徐超为榜样,爱洒青少年、情系下一代,成为南通广大“五老”的自觉行动。徐超这名老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正如他的名字那样,似一缕清风徐来,超越了平凡!
 
 
燃烧在铁道线上的晚霞
——记齐齐哈尔工务段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关永成
崔民
 
阅读提示:老铁路、老党员。关永成自参加工作进入铁路系统,他的人生轨迹就一直沿着铁道线运行。他的路龄与工龄一样长,党龄也已有40多年。退休后,他像一抹绚丽的晚霞,燃烧在北国的铁道线上,2015年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关永成说,关工委工作不是虚的,每项工作要做得实在,每项工作也要做得更接地气。
关永成是2005年挑起齐齐哈尔工务段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这副担子的。当时适逢铁路系统进行较大的改革,铁路分局撤销,由“四级”管理模式改革为“三级”管理模式。齐齐哈尔工务段地处祖国最北端的滨洲铁路线上,是一个重组后的新单位,管辖铁路公里数由800公里增加到1800公里。针对齐齐哈尔工务段管内线长点多的新特点,关永成一头扎进现场摸实情搞调研。有一次,他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下班组了解冬运中青工的思想状况,风雪刮得电线杆上的电线嗡嗡作响,他走进工区屋里时像个雪人,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他在上任初一年多的时间里,走遍了齐齐哈尔工务段管内18个车间、20多个班组、50多户职工家庭,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他向齐齐哈尔工务段党政领导做了汇报并取得支持,制定出台了《齐齐哈尔工务段关心下一代实施条例》,对关工委的组织领导、工作任务、管理方式、规章制度、资金使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由于这一实施条例接地气,执行起来符合实际,对推动关工委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桥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关永成充分利用江桥这个马占山将军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地方,对青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请当年江桥工区的老工人才宝章给青工讲当年的江桥抗战,制作江桥抗战展板组织青工参观,以这些接地气的方式教育青少年,激发起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仇恨和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的热情。
 
关永成说,如果把关工委品牌建设过程比作是炼钢淬火,我们从事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就要当好打造品牌的“锻造师”。
创建青工“和谐家庭”,是齐齐哈尔工务段关工委多年锻造的工作品牌。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社会和谐的细胞。”关永成抓住这个关工委能伸上手的空间,利用老同志在家庭中的优势,与关工委老同志一起组织开展了创建“和谐家庭”评选活动。讷河线路车间退休老技术员丁德金把班交给儿子丁长林后,就告诉儿子要踏踏实实工作,并向儿子传授技术业务知识,儿子很快成为单位技术骨干。铁路改革,儿子从车间代理办事员岗位下来当工人,开始想不通,老丁就做儿子的工作,教育引导儿子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好好工作,儿子愉快地回去当了工人,后来当了班长、工长,还入了党。这一活动开展10年来,像老丁父子这样的“和谐家庭”共评选出180多个。2011年,在关永成主持下,段关工委从这些“和谐家庭”里优中选优,汇编了《和谐的家庭,幸福的港湾》一书。这本书印发后,“和谐家庭”的感人故事激励着全段每一个家庭,为建设“和谐企业”增添了内生动力。
 
关永成说,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我们要在青年职工教育园地上,播撒更多的正能量“种子”,结出更多的正能量“果子”。
关永成教育引导青工坚持“两传法”:一是“传思想”,二是“传技术”。这 “两传法”的核心是帮助青工提高思想素质和技术本领,做一名合格的现代员工、企业的栋梁之材。“两传法”在关永成的倡导下,在全段推广开来。
2014年,段里来了一批大学生。关永成在对他们进行传统教育时,了解到这些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知之甚少,对刘胡兰、张思德、雷锋等英雄人物的事迹也了解不多。他就此向段党委提出建议,青工教育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起,这一建议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关永成把自己入党后40多年的工作经历,写出了3万多字的体会材料,对青工进行传统教育。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各车间结合“五四”、“七一”、全国抗战胜利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党的传统教育、铁路发展史教育,使青工认清自己肩负的时代重任。段领导深有体会地说,关工委组织开展的“传思想,传作风”教育,更能深入青工的心,效果更好。
传技术是关工委引带青工成长的“法宝”。关永成发动“老铁路”向青工搞好“传帮带”。青工李德韦、谢华与两名老同志结成“传帮带”对子,李德韦获自学成才标兵,火车头奖章;谢华获自学成才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老铁路”与全段56名青工结成“传帮带”对子,这些青工有人提干,有人入党,绝大多数已成为生产技术骨干。
 
 
老关工李远书的“活法”
骆传甫  李慧  贺春萍
 
阅读提示:在湖南省西部的溆浦县,有一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瑶族老关工李远书。他是国家6级残疾人,2001年6月退休任县关工委副主任。他多次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其先进事迹被载入人民日报出版的《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一书。
 
“人老了,也要有精神头”
李远书是县关工委班子中年岁最高、从事基层工作最长的一位白发老人,工作的磨炼使他养成了一种“坐不住、不肯闲”的习惯。他“官”不嫌大小,事不分难易,凡是工作都尽力而为,成了个退而不休的大忙人。老伴心疼他,说他这大把年纪了,干得再好还能升个一官半职?他回答说:“人活着总不能坐吃等死。人老了,也要有精神头,才活得快乐、自在!”
李老爱琢磨事儿,肯动脑筋,自从2001年6月在县关工委任副主任那天起,就为关工委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点子。如关工委基层班子建设中,他提出的选准和落实“三个明白人”的建议被县领导采纳,关工委基层班子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再如扶贫助学活动中,他提出“将县关工委单一组织捐助改为各乡镇、企业和社会共同组织捐助”。这一建议实施后,扶贫助学资金由原来的几万元,增至500多万元。又如借助全县百名国家干部下乡当“村官”的良机,他提出了《百村带动战略》,即用100个村带动全县581个基层关工委的工作,使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关工委工作“三纳入、三同步、三到位”落到了实处。
除了正常业务,李老还分工负责联系卢峰镇兴隆社区、课题调研、编写《情况交流》等工作,任务再重,他从没说过半个“不”字。由于过度辛劳,双眼白内障右眼降到0.6、左眼降到0.16,但这丝毫没能减弱他的工作热情。去年年初落实全县关工委工作会议精神,他患重感冒3个月之久,仍一直坚持下乡抓工作,有时连吃药打针都忘记了。
 
“身残了,要残得有骨气”
“呷亏是福,吃苦是乐,埋头拉车,甘当黄牛”,是李远书人生观的体现。他曾因公右手肘骨摔成粉碎性骨折,至今用3根钢筋固定。作为一个肢残体弱的人,每完成一项任务,往往要比常人多付出几倍的代价。但李老身残志坚,从不向困难低头,干起工作来从不服输,对任何一项工作都高标准、严要求。这些年来,他用残疾的右手,写出了近百万字的文字材料。为赶写谌洪琪、舒盛嵐、周本旺、罗旺楚、田建生等诸多“五老”的典型材料,以及立志少年向立华的优秀事迹,他白天走访调研,晚上点灯熬油赶写文稿。为了写好向立华的人物通讯,他同关工委的邓必浩一起多次深入离县城30公里外的山区调查采访,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加了无数的夜班。有人曾劝他过得去就行了,但他顽强地改写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这篇题为《一棵不寻常的小树》的通讯终于在全国《社区与教育》杂志上全文发表,向立华也在市、县关工委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下迅速成长,其事迹还被刊登在全国“好人榜”上,成了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一直以来,李远书就像自己所说的那样,“身残了,要残得有骨气!”干什么都要干好、干得像样,从来不以肢残体弱成为应付工作的借口。他还幽默地说,“跋山涉水当养生,动脑写字能防痴”,乐观地看待这一切。
 

“人活着,要活得有意义”
“一个人活着,对名利地位要淡泊点,干事业要‘傻’一点。人活着,要活得有意义!”这是李远书日记中的一句话。在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为了启迪和激励后代,李老不仅协助关工委其他老同志主编了《同谱春秋曲》、《金秋十年》、《金秋翰墨》等书,还耗费6年时间,将自己一生怎样立志、处世、做人的感悟,撰写成《岁月的足迹》、《心志远书》、《人生三悟》3本书。这3本书共60余万字,内容充实、感情深挚、很有心得。他印送给相关“五老”和亲朋好友,大家读后都说是颇有教育意义的好书。为了激发县银珍电站青年职工的劳动热情,他将亲身承担银珍电站3年后续工程建设的艰难历程,写成《峡谷情怀》一书,青年职工读后都说“深得教益”。他的一些论文还在国家、省、市、县多家刊物刊发。这些“精神食粮”,成为溆浦关工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营养滋养了后人。
李远书当年退下来时,曾有开发商以可观的待遇聘他,他不为所动。他一心扑在了关心下一代事业上,从不讲价钱、不讲报酬。2004年县关工委首次组织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他第一个慷慨解囊,带动“五老”一次捐资8000多元,开了为贫困学子捐资助学的先河。他获得怀化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其先进事迹被载入人民日报出版的《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一书。
 
 
一句誓言  恪守一生
——记菏泽市单县龙王庙镇关工委副主任朱瑞方
菏泽市关工委
 
阅读提示:在鲁西南的菏泽市单县,龙王庙镇关工委副主任朱瑞方捐资助学的事迹广为传颂。这位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在助学路上不间歇地走了40多年,自筹资金20多万元,资助了213名贫困生。2016年4月,被中共菏泽市委组织部推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选。
 
 
缘起
说起朱瑞方捐资助学的缘由,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他在读初一的时候,因家庭贫困被迫退学了,当依依不舍地离开熟悉的校园那一刻暗下决心:“等我挣了钱,一定帮穷孩子上学。”后来他参了军,被分配到高炮指挥班当测绘兵,但因文化低不会测距离,无奈离开了这一热爱的岗位。这件事又深深地刺痛了他,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当兵期间,他刻苦学习文化,积极要求进步,入伍不到一年就被组织发展入党,在入党志愿书上郑重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要节约用钱,帮助贫困学生读书。”解放军战士铁打的汉,一口唾沫一个钉,何况是向党表的决心?他说到做到,为这句郑重的誓言恪守了一生。
1971年,朱瑞方所在部队驻在当地的一家设计院,设计院的司机时维钟家因贫困孩子面临辍学困境。他把自己积存半年的30元津贴送给了时司机,钱虽不多,可那时他每月的津贴才6元。从那时起,他踏上了捐资助学路。
 
助学
有人说,朱瑞方助学“有瘾”。
1975年2月,朱瑞方退伍回到家乡龙王庙镇朱杨楼村务农。刚回乡不久,听说孟庄大队学生王香兰因贫困面临辍学困境,他立即把自己准备修房子的100元退伍费送到王家,先解燃眉之急。后来王香兰考上华西医科大学,他卖掉了家中的猪和树给王香兰筹措学费,资助她直至大学毕业。
刘楼村黄老汉把家里毛驴卖掉都没凑够女儿的学费,眼看开学在即,女儿黄玉凤急得直哭。朱瑞方听说后马上送去500元,后来隔三差五不断往学校给黄玉凤寄钱。
朱坡楼村的张家顺考入云南农业大学,因筹不够学费欲放弃学业。朱瑞方凑了5000元送到张家。张家顺的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他的手说“恩人哪,恩人……”他一直资助张家顺到大学毕业。
这一宗宗、一件件,数也数不清。市、县领导关心他,先后给他送来慰问金、生活补助费3万元,并再三叮嘱一定用于修盖自己的房屋、改善自己的生活上。他没按领导说的办,一转手又捐给了30多名贫困生。
 
筹资
 朱瑞方从部队回乡务农,一直靠几亩农田生活。种几亩农田能有几个剩余钱?他开源节流,想方设法筹集助学款。为了挣钱,他养猪养牛养羊喂鸡,种花生种药材种棉花种树,甚至到饭店洗盘子刷碗扫地,到建筑工地推砖搬水泥当小工,他都干过。难怪老伴说,只要是为捐资助学他啥力都肯出。为了省钱,他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出门办事骑着辆用了几十年的破自行车,身上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和老伴还从“嘴里抠”。春天,老两口挖婆婆丁、苦苦菜;夏天,老两口摘灰灰菜、马齿苋、扫帚苗;秋天,老两口采红薯叶、萝卜缨、芹菜叶。这些菜弄到家能炒就炒,要不就煮就蒸,放上点盐端到桌上就是菜。暑假里,大学生孟欣来看望他,看到他端着一碗少盐无油的黑糊糊的灰灰菜吃得津津有味,忍着忍着,眼泪还是扑哒扑哒落了下来,泣不成声地说:“朱叔,我这才明白你资助我的钱是怎么来的。”他却笑着说:“这是绿色食品。养身子,还省钱,呵呵,一举两得。”
儿子结婚,闺女出嫁,都一切从简。他说:“把钱捐助给贫困孩子,就是花在了刀印上!”
无悔
朱瑞方家里的小木柜里有几百封书信,都是受他资助的学生寄来的“家书”。他对这些书信特别珍惜,经常翻阅爱不释手。现摘录几段如下:
“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让我又有求学的机会,在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是您给了我帮助,改变了我的一生。”
“朱爸爸,您寄来的不仅仅是200元钱,而是一份浓浓的父爱。”
“您给我的不仅仅是钱,您把您那颗爱心给了我,我也要像您那样,用真诚的心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
也曾有人问朱瑞方,这么多年捐资助学后不后悔?他坦然回答:“作为一名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做这些都是应该的,也是很值得的。”他多次获得省市县的“优秀共产党员”、“捐资助学先进个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6年4月,被菏泽市委组织部推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选。
 
 
求实  奉献  正气 
— —记永平县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吴德忠
 庄俊华
 
阅读提示:在“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的云南省永平县,有位闻名遐迩的老关工吴德忠。这位年逾八旬、有着57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以“求实、奉献、正气”的品格,在关心下一代的岗位上坚守了20多年,两次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求实  一直的人生遵循
吴老1934年出生于云南省永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走上工作岗位后,担任过永平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等领导职务,1995年从调研员岗位上退休,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在永平,提起吴老,熟悉的人都会说他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为人实、工作实、办事实。人们随时可以罗列出一个个这方面的例证。吴老也说,他的一生就是靠这个“实”字安身立命。
永平县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蒋德海对这点体会很深。吴老是县关工委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报告团团长。蒋德海介绍,吴老对每一次报告、报告的每一点内容,都反复斟酌;对每一个事例、每一组数字,都反复核实,经精心准备后脱稿做报告。职中学生为跳不出“农门”而感到前途渺茫,他讲历届优秀毕业生勤劳致富的事例,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青少年中存在相互攀比、贪图享乐的风气,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例,引导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北斗乡一名初中生因学习成绩差而欲轻生,他用抗震救灾少年英雄、世界残奥会运动员顽强拼搏等典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近10年来,吴老深入全县中小学校做青少年思想道德报告、法制教育讲座340多场次,听众超过10.6万人次。“吴老做报告学生从不打瞌睡。他的报告为什么青少年都爱听、为什么能有这样好的效果?答案很简单,吴老说的都是实话。”蒋德海一语中的。
在吴老的影响、带动下,求实、务实、做实这一优良作风,已成为县关工委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奉献   一腔为青少年的情怀
“最初,吴老是自己默默资助家乡的贫困学生,后来发现个人力量微薄,就倡导社会各界资助关爱贫困学生。”博南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杨中慧与吴老交往多年,连连称赞吴老“对青少年倾注了全部爱心,非常难得。”
吴老从家里到关工委办公室有3公里多的路程,十多年间,就为省下3元的“摩的”钱,他一直坚持走路上班,并顺道在半路买个包子当早餐,这已经成为习惯。吴老下乡背的挎包和水壶,已用了45年。而对于贫困学生,他慷慨解囊伸出援手。一年夏天,县里有5名高中生考上大学后,因家庭贫困陷入困境。吴老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节约的钱和上级表彰他的奖励费都拿给这几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这几名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再表示“吴爷爷心贴着我们,上大学后一定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来报答。”这些年来,他向贫困学生、为公益事业共捐款5万余元,还带领关工委老同志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220多万元,资助986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吴老心中牵挂的,不仅是贫困生上学读书。他与关工委老同志一起,为身患重病的8名特困生筹集医药费8.8万元。“孩子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提起此事,吴老眼圈儿红了,动了真情。
 
正气   一面做人的镜子
2013年9月中秋节前夕,吴老因长久淌鼻血住进了医院。他的女婿开车送他到昆明检查,诊断为鼻咽囊性恶性肿瘤,同时并发急性脑梗塞。很幸运,他挺过来了。
“吴老身在病榻,最牵挂的还是工作。”县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赵艳芬回忆,吴老叮嘱大家:“要坚守岗位,上好班,不能让来办事的人找不到人。”“工作信息认真校对后,要按时印发,不能延误。”“备好课,尽快和中小学联系,抽时间下去搞好辅导。”
赵艳芬回忆,2010年5月18日,她从部门领导岗位退下来,到县关工委办公室报到。吴老担心她有失落感,语重心长地说:“当官有上就有下,领导干部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官位,而应该在意自己做人做事的品位。”2013年7月19日,她和同事得知吴老80岁生日,就一起相约给吴老祝寿,并悄悄表示了一点小小的心意。第二天上班,吴老进到办公室就说:“今天早上,我们学习一下。”他掏出一个笔记本,给大家念起了毛泽东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的提议,然后严肃地说:“我违反了第一条,你们违反了第二条,我不能收你们的礼。”一边说一边掏口袋,将钱如数退回给同事。
如今,吴德忠的左手、左脚已半瘫痪,他已不再担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但他依然坚持每天读报、看电视新闻,始终开朗、乐观,那颗心仍牵挂着关工委、牵挂着他所挚爱的孩子们。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万国萍认识吴老多年。她动情地说:“吴老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是我们的榜样。”

山东济南历城区济青路6277号(郭店校区)邮编:250109
山东济南历城区遥墙镇(遥墙校区)邮编:250107
版权所有©山东协和学院 鲁ICP备11018403号-1   鲁公网安备370112020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