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设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教学成果奖
人才培养方案
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主页 > 教学建设 > 课程建设
关于开展 2020 年“一师一优课” 暨校级一流课程认定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务处 2020-04-10 14:07:47 浏览709次

各院(部)、处室: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办字〔2019〕76号)精神,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开展2020年“一师一优课”暨校级一流课程认定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思路
        按照“普遍提升、遴选推优”的思路,将“一师一优课”活动与校级一流课程认定建设相结合,推动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课程教学设计、整合课程教学资源、运用先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作内容
        (一)课程建设水平提升
        以“一师一优课”为目标,动员全体专任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按照一流课程建设标准,每位教师重点打造一门课程。指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课程设计,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推进课堂革命。开展课程达标活动,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水平提升。
        (二)一流课程申报建设
        1.建设类型及计划
        (1)建设类型
        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分为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4种类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为主。
        (2)建设计划
        2020年,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认定建设校级一流课程60门,其中一流本科课程50门,一流专科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
        2.推荐范围
        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应为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各类课程要求至少有1轮教育教学实践,未来3年能稳定开设。
        3.申报条件
        (1)普适要求
        申报校级一流课程应符合以下条件:
        申报课程须经长期教学实践形成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要求、教学方法科学灵活、教学资源丰富、考核评价方式多样、教学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认可,在同学科专业课程中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示范性。
        ①课程支撑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达成,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挑战度高、难度大;教学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及时纳入科学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创造性教学方法;学习成果具有探索性和个性化特征。
        ②一流课程应有相应的课程团队,课程负责人须为我校专职教师,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2轮;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每门课程拥有1-2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积极投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团队所有主讲教师应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工作中坚持智育与德育并重,有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经验。课程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合理,主讲教师能够承担课程相关教师的培训及教学研讨工作。课程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专兼职教师比例适当,注重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参与课程建设。
        ③课程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同行和学生广泛认可,有典型性和推广性,具有较强的标杆和示范作用。
        ④每位课程负责人限报1门课程。同一专任教师申报课程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门,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一流课程建设。
        ⑤已认定为各级一流课程的负责人不能再以课程负责人身份申报2020年一流课程。
        (2)线上一流课程
        除需按照普适要求建设外,线上一流课程还需参照《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性建设要求》(附件 1)、《山东省高等学校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指导标准》(附件 2)《山东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审核标准(试行)》(附件3)完成以下方面的建设。
        ①课程团队与服务。除主讲教师外,课程团队还需配备必要助理教师和技术人员,能长期在线服务课程建设,承担课程内容更新、在线辅导、答疑等。
        ②课程内容与资源。每门课程的课程资源应包括课程介绍、负责人介绍、教学大纲、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在线作业、试题库、参考资料和围绕知识点展开、清晰表达知识框架的教学视频。
申报课程必须已经完成除教学视频外所有课程资源建设,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资料、团队介绍、课堂讨论、测验、作业、试卷、拓展资源和宣传片等。
        ③教学设计与方法。遵循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围绕教学目标并结合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特征与需求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积极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
        ④教学活动与考核。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通过网页嵌入在线测试、线上线下讨论、网上作业提交和批改、网上社区讨论等,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
        ⑤教学效果与分析。要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并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基于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反馈的学习过程、行为和效果,促进因材施教,提高学校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⑥预期建设效果。申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应用,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先进,教学质量高。
        ⑦知识产权。申报课程团队应保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课程所引用的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应注明出处,凡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一切后果由课程团队负责。
        (3)线下一流课程
        除需按照普适要求建设外,线下一流课程应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特点。高阶性指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和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指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4)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除需按照普适要求建设外,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应是教师利用自建或引进校外优质数字课程资源在校内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翻转教学课程。线上课程部分需要符合线上一流课程申报要求。
        (5)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 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6)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课程优先入选:
        ①课程所属的专业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专业或特色名校立项建设专业。
        ②课程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课程。
        ③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
        4.建设任务
        课程建设期五年,需按照《一流在线课程建设标准》(附件4)、《一流线下课程建设标准》(附件5)完成以下任务:
        (1)更新教学观念。鼓励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建设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教学理念先进的课程,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共用,提升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明确教学目标。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领域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导向。
        (3)重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标准》。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改革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5)改革考核方式。加大课程过程性考核比例;细化考核方式方法,考核办法明确具体,包括完成课程学习必须的作业数量及评分的标准、测试数量及标准。
        (6)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实现课程多种形式的应用与共享,推动在线自主学习、在线测试考核、在线质量监控、线下深度学习等广泛应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组织实施
        (一)工作机制。“一师一优课”暨校级一流课程认定建设工作由学校规划实施。工作主体是二级学院(部),院长(主任)是第一责任人,课程负责人是认定课程的直接责任人。各二级学院(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二)实施步骤。各二级学院(部)按照本通知的要求,组织教师确定主讲课程,加强培训指导,不断完善提高,实现整体提升。各二级学院(部)根据一流课程申报条件择优推荐申报校级一流课程。学校组织专家遴选认定,经公示无异议并上报学校领导批准后给予立项。列入校级一流建设项目的课程,要对标课程建设标准(附件4、5),科学编制建设计划书,明确分年度建设计划和任务。
        (三)过程监控。学校将对“一师一优课”活动进行过程跟踪,对一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督导检查,对于建设质量不达标、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课程予以撤销。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二级学院(部)要成立“一师一优课”暨校级一流课程认定建设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部署推动课程建设。
        (二)健全教学组织。二级学院(部)要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组织,充分发挥教研室等教学组织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岗位职责,增加课程建设在绩效考核的比重,积极引导更多教师参与课程建设。
        (三)设立专项资金。学校设立一流课程建设专项资金,按照专项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资金主要用于研讨交流、教师课时费、课程资源建设、相关软件购置、宣传推广等方面。对于入选省级以上一流课程的,将追加建设经费,同时在职称评审、聘用及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
        (四)实施绩效评估。依据一流课程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每年检查建设情况。通过自检和评估,对有突出成绩的课程加大支持力度,对没有完成建设目标的课程取消建设点资格,不再资助。
        五、时间安排
        (一)2020年4月10日前,各院部组织教师确定主讲课程,填写《2020 年“一师一优课”暨校级一流课程初步遴选课程一览表》;
        (二)2020年4月-6月,各院部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资料,实施课程达标,并在院部内遴选一流课程;
        (三)2020年7月-8月,各院部组织优秀课程申报填写《山东协和学院一流课程申报书》(附件6)及附件材料(附件7)、《山东协和学院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8)。2020年8月30日前将申报材料(纸质版1份,电子版1份)提交到教务处,电子版发送到邮箱757296198@qq.com。
        (四)2020年9月,学校组织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评审校级一流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择优推荐参评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