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2016〕2号 )
为推动我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将新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要求等文件精神,现制定我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旨在促进我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领探索自主学习和线下协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应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具体目标
1.争取学校资金支持,五年内计划引进3-5门通识必修课,每年引进15-20门通识选修课,构建由100-150门通识选修课组成的课程资源库。
2.鼓励我校教师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建设一批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力争到2020年建成在线开放课程30门以上,构建适应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共同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二、建设要求
申报课程须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以及社会学习者、行业企业专家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着力围绕以下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建设内容符合《山东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范》(附件1),建设水平达到《山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标准》(附件2)。
(一)课程团队
在线开放课程应有相应的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团队主讲成员均应有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丰富经验。支持和鼓励教学名师、知名专家主讲课程。除主讲教师外,课程团队还需配备必要助理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能长期在线服务课程建设,承担课程内容更新、在线辅导、答疑等。课程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合理,主讲教师能够承担课程相关教师的培训及教学研讨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资源
1.课程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关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核心内容。能够根据预设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和资源间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及资源、设置教学情境。
2.课程资源。每门课程应有包括课程介绍、负责人介绍、教学大纲、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在线作业、试题库、参考资料和围绕知识点展开、清晰表达知识框架的教学视频。
(三)课程设计
1.教学设计与方法。遵循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围绕教学目标并结合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特征与需求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根据课程内容采取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2.教学活动与考核。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通过在线测试、线上线下讨论、网上作业提交和批改、网上社区讨论等,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明确学业评价策略和学习激励措施,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线上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
三、课程管理
(一)在线课程管理及运行由教务处负责。引进和我校教师自主建设的通识选修在线课程,均在选课时向学生开放,供学生选修学习。
(二)我校自主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期为两年,教师需在建设期内完成全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任务,并向学生开放课程。
(三)课程运行期间,授课教师应及时发布课程信息,适时更新教学资源,在线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答复学生的在线提问,应不超过三个工作日。在线课程应至少有四次在线作业。
四、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
学校按照预算投入课程建设基金,用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二)政策支持
教师应积极参与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培育、建设、维护和应用。学校将优先安排课程团队成员参加业务学习和学术交流,对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者,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三)条件保障
学校积极购入网络教学平台,并承担平台软硬件环境建设、运维和管理工作。并对全校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五、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自发文之日起实行。
2016年4月25日